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也谈细节描写(一)

也谈细节描写(一)

详细内容

我们知道记叙文的生命力在于细节描写。我们学生在作文里缺少的不是把某件事写完整的能力,而是缺少细节捕捉描写的能力。这些缺失细节描写的文章读来生涩呆板,丝毫不见任何感染力,所以老师感到学生作文缺少感人的细节描写实在是一个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
一、细节描写的类型
1、人物细节描写类型
(1)语言细节描写。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老妪回忆先母事: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一个回顾的语言细节描写,其情其景历历在目,无怪“(妪)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在此感受的是温暖的情义,自然会为之动容。
(2)行动细节描写。……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鲁迅《药》)。”作者对康大叔取钱的动作描写,用了“抢”、“扯”、“塞”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他动作的粗鲁、凶狠。“抓”、“捏”等动词反映了他接钱、数钱的熟练程度,生动地刻画了康大叔贪婪、惯于敲诈的嘴脸。
(3)神态细节描写如《孔乙己》中的一段神态描写: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孔乙己深怀科举失败的隐痛,不幸这隐痛又被别人给戳到,他那点可怜的自尊簌簌跌落,这里的神态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出了他内心隐痛被戳到时的痉挛、挣扎。
2、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
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段阿Q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这个行为环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环节的细节描写时,谁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谁不会对他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理?谁不会进一步深思国民的劣根性?
3、环境中的细小物体
一篇小说里有这样一段文字:仓房里堆放着犁耙锄头一类的农具,齐齐整整倚在土墙上,就像一排人的形状。那股铁锈味就是从它们身上散出来的。这是我家的仓房,一个幽暗的深不可测的空间。老奶奶的纺车依旧吊在半空中,轱辘与叶片四周结起了细细的蛛网。演义把那架纺车看成一只巨大的蜘蛛,蜘蛛永恒地俯瞰着人的头顶。随着窗户纸上的阳光渐渐淡薄,一切杂物农具都黯淡下去,只剩下模糊的轮廓,你看上去就像一排人的形状。天快黑了,演义的饥饿感再次袭来。他朝门边跑去,拼命把木扉门推推推,他听见两把大锁撞击了一下,门被爹锁得死死的,推不开。“放我出去。我不偷馍馍吃了!”
这段文字设定了一个环境空间,那就是深不可测的仓房。在这个环境空间里作者没有平均运用笔力,而是抓住了细小的物件:奶奶的纺车。为什么单单去写纺车这个存在呢?从行文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为了映衬主人公演义内心的焦灼和他庞大的无助感。
二、细节描写手段技巧
既然细节描写非常重要,那么怎样进行细节描写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角度展开。
1、修辞方法
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细节描写中也常常采用浓墨重彩、绘形绘色的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作家采用较多的是夸张、比喻和反复等,这种修辞手法体现的是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如鲁迅的《药》有这样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一细节,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情景的。比喻生动形象,自己的同胞惨遭杀戮,人们却无动于衷,像看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街头闹剧一样,令人痛心悲愤。而且作者那种强烈的愤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炽烈情怀,也通过这一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