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激情导趣 对话交流(一)

激情导趣 对话交流(一)

详细内容

一模式创设的理论依据
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所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是世代传承的无声对话,是思想撞出火花的伟大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既是现代教学论在语文课中的具体运用,也是对当代阅读学研究成果的肯定和吸收。为此,笔者结合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创设了“对话交流”的教学模式。
二“对话交流”模式的教学流程及操作过程
“对话交流”模式可采用“读―思―议―创―结―拓”的教学流程。具体表述如下:《语文新课标》“关于阅读”部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课标》的这些要求,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我认为教者要在“导”字上做文章。
1.激趣导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乐”学是最有效的学习途径,因此,我们每教一篇课文前先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或阅读期待呢?一是设计有趣的带有悬念性的导语;二是引导学生对着课题猜想(预测)课文的内容。当学生带着悬念或自己的猜想阅读课文时,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投身到阅读过程之中。在阅读过程中,当学生的预测同作者的选材、组材、布局、谋篇发生分歧,甚至冲突时,他们就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预测,思考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巧妙的选材剪裁,独特的表现角度,出其不意的结尾,甚至斟酌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
2.激疑导思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没有疑问的阅读是毫无意义的阅读,疑问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需要感知),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疑问,没有疑问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而,在学生进行阅读过程后,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中心)不断构建话题,即设疑、启疑、激疑,并启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析疑、释疑,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地态度投身于阅读探究之中。
3.激探导议
“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着力激发学生探究讨论。教师怎么做到科学、合理地激发引导,这就十分值得琢磨了。
我在教《故乡》一文时,激励学生充分讨论,提出以下问题:(1)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2)文中作者写了那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3)作品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作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看哪个同学能最先找到答案!问题一经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自觉分成小组展开讨论,气氛相当热烈。讨论结束后,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谈得有理有据,赢得了阵阵掌声。这样既避免了部分学生上课走神的毛病,又让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效果很好。
4.激励导创
语文学科不像自然科学,语文学科具有模糊性,这就决定了课文意义的多解性,因而语文阅读更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思维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品的意义并不是在作者写完文本时就已产生的,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完成的,也就是说,阅读活动的过程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激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追根问底,敢于七嘴八舌,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对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专家权威说的提出不同的看法,同时要赞赏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把荷香化作歌声,历来被奉为通感手法的经典之作,但高一有一位学生提出化作“笛声”更符合极为静谧的意境,这位同学的“突发奇想”很有启发性,许多同学把歌声改为了“钟声”,改为“母亲轻轻地抚拍声”等。这些新颖的创造令人惊喜,更令人深思。学生的许多发现是极具发散性和创造性的,而这种发散性、创造性正是学生身上所体现的最为可贵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这些发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也是教师最应具备的教学素养。
5.反思导结
反思即回顾思考,导结即引导学生总结。
这个环节是课堂阅读的尾声阶段,使学生在前面“读―思―议―创”之后的整理阶段,是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感悟的道理以及学习的过程等的回顾总结。这种反思总结可从做人和作文两方面引导学生谈体会、谈收获,以便强化所学的内容,提升学生素养。
6.诱发拓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的场所满目都有:图书馆、电影院、大街上、家庭中……学习语文的老师处处皆是:同学、书籍、电视、报纸……何必拘泥于一个老师,两本作业,三尺讲台呢?
不论哪一个人,只注重课堂学习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学习是多渠道的、多角度的、多形式的。语文课堂是没有围墙的,因而一篇文章引导学生阅读完后并不等于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应该诱发学生将课内所学知识向课外拓展,课内精读、课外博览,课内学方法、课外重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