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例谈物理中的“追问式”教学(一)

例谈物理中的“追问式”教学(一)

详细内容

[摘要]追问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一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己初步理解,但还没有完全掌握其内涵,教师知当设置一些富有层次性的提问启发学生,让学生由已知领域顺利地过渡到未知领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只要细心研究,许多地方都可以实施追问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物理教学 “追问式”教学 教学方法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究竟应该采取什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志和能力,进而实现教学目标,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设计出精美的“设疑”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好“设疑”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下文就以在物理教学中所采用的“设问追问”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总理的过程,学生如果没有问题,他们的认识也就停止发展了。追问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一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己初步理解,但还没有完全掌握其内涵,和所要求达到的知识理论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时,教师知当设置一些富有层次性的提问启发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由己知领域顺利地过渡到未知领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只要细心研究,许多地方都可以实施追问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学习了力的概念后,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认为力的概念简单易记,也好似有所理解了,此时教师应把握时机,给出这样几个问题去刺激学生而加以追问:(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力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吗?(通过回忆力的概念,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2)一个力的产生至少需要几个物体?(学生通过进一步分析,理解力的概念并结合生活实践,便知一个力的产生至少需要两个物体);(3)有两个物体就一定能产生力吗?(4)力的产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些时学生的兴趣又会被调动起来)(5)难道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吗?(可提示磁铁和铁钉间的相互作用,学生立刻会得到肯定的答案。)这样,通过步步追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探索,在探索中得到问题的答案,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导入新课,知识的学习是秩序渐进的,总是以较低层次、较浅知识的掌握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师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状况后,可利用“设疑与追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状态。例如,进行“二力平衡”的新课前,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叫惯性定律?(让学生回答)(2)物体受到外力时能不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学生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可很快做出肯定的回答)(3)物体在受到什么样的外力作用时才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4)这时外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至此,学生的兴趣就被完全调动了起来,从而能顺利地进入新课教学。如此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有层次的疑问,达到既温故又求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