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准确迁移 合理推断(一)

准确迁移 合理推断(一)

详细内容

摘要:文言文实词理解在文言文阅读中所占分值较重,准确理解文言实词是准确理解文言语段的基础,本文结合2009年高考题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进行了准确迁移和合理推断的方法总结。
  关键词:文言文 实词 迁移 推断
  
  由于文言文从用词习惯到语法特点等方面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学生在作文言文阅读时不能准确理解,失分较多。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除了客观选择题的考查外,文言翻译中考查的就更多了。从应试的角度来说,除了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外,还要同时具备根据已知和语境正确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及其他要点,我们一方面要调动已知,进行知识上的迁移,另一方面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一、调动已知准确迁移
  (1)课文迁移法。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实词时,其意义和用法常常与教材联系甚密,所谓“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就是说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2009福建卷D项“见其面斥人过”解释为“当面”,联系课本内容《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中“面”为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当面”的用法与选项是一致的。D项中解释是正确的。
  (2)借助成语法。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可将文言实词的复习与成语的复习结合起来。提醒学生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要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通过成语中词语的含义印证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2009福建卷A项“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B项“不知贫贱之为戚也”分别解释为“明白,了解”“忧愁”可分别借助成语“了如指掌”“休戚相关”“耳提面命”三个成语断定该项是正确的。
  二、结合语境合理推断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语境来判定实词的含义,“语境”,即上下文。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个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