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悟“言”之道,品“文”之美(一)

悟“言”之道,品“文”之美(一)

详细内容

【摘要】文章探究了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艺术,强调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并适当补充调整史传文教学内容,探讨文言知识规律,品悟文学之美。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误区“文”“言”关系

有人说,如今学文言文正如煤的形成,无论学生付出多少,得到的只是一小块。
有人说,文言文如一门晦涩难懂的“外语”。
有人说,如今已是网络时代,文言早已是明日黄花,学它甚用?
……
这次第,怎一个“难”字了得?
是的,一直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误区。
镜头一:先生在讲台上摇头晃脑总结“之乎者也,因为所以”的用法,整个课堂俨然成了大学的“古代汉语”,而今人――学生们却昏昏欲睡,恹恹欲逃。实在苦煞!
镜头二:教师口若悬河地大谈文言文结构之精巧,文法之多彩,内容之深刻,而学生却一片茫然,书上一片空白。原来教师在学生未扫清文字障碍时就架空了大谈文法。实在难煞!
而语文教学不应成为让学生倍感痛苦的事,语文教师也应深刻地反思和执着地探索,高中文言文到底如何去教?
我认为在语言文字的背后,永远不忘终极的人性,不忘对社会的关怀,不忘用人文精神来驾驭“技术理性”。而深度语文的追求便是径由思,抵达诗。“思”是每一堂课上得扎扎实实,调动了思维,触动了灵魂,而“诗”是一切教育的终极目标――让每个人有价值、有意义、有尊严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虽然文言文教学似乎与深度语文的联系不大,但实际只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它也能给人带来享受和收获。经过几年的摸索、实验,我总结了一些有实效的方法。
文言文一般要花三课时,其中两课时花在背诵和解决字词上,一课时讨论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熟悉课文,让他们花15~20分钟朗读课文,期间对字词的问题给予提醒和纠正,并要求他们在学习古文期间,抽出一定量的时间来背诵。接下来的25~30分钟,要求学生当堂笔译课文,不允许他们借助任何参考书,只允许借助词典和注释。下课后收起作业本,重点抽出一个组(大约10人)详细看,做好作业记录。如果学生当堂没有翻译完,也要收起,在自习课上发给他们,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
第二课时,与学生讨论课文内容,基本上是主题式的讨论,既涉及内容,也涉及形式。
第三课时,把翻译遇到的问题全部筛选出来,并对课文里重要的语法现象进行归纳,还可以背诵课文。
三课时结束以后,学生还需再翻译一遍古文。
这样的教学安排主要考虑到文言文中“文”与“言”的关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扫清“言”的障碍,只有把文字表面含义与用法大致弄懂了,才有可能去进一步体味文章写法之多彩,内容之深刻。而注释便是他们扫清文字障碍的钥匙;另外,学生要通过朗读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蕴之深。
风格之新、手法之巧,还必须落实到笔译、读译一体化,读是基础,是为译做准备,译是检验、是运用、是更深入的阅读,让阅读教学与高考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阅读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些方法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和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相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