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改革思路(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哈尔滨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对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提出了合理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 哈尔滨学院; 应用型; 财务管理; 课程建设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已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由此,各高等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各有不同的思路。而我国本科院校自进行分类管理以来,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等各类院校在教学与科研的侧重点上出现了很大差异,这同时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不同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来支撑、实施。本文以哈尔滨学院(下文简称“我院”)为例,就教学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提出改革思路。
一、课程建设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满足财务管理环境不断变化和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断创新的需要,为了使我院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我院确立了有别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等普通本科院校的类型:即教学型本科院校,并确立了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能力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哈尔滨学院是哈尔滨市属的唯一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其中的财经与管理学院,长期为黑龙江省尤其是哈尔滨市输送大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主要立足哈尔滨、面向省内外,重点服务于基层、生产一线,尤其面向中小企业从事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而中小企业几乎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具有广阔的市场。合适的定位,会给学院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更为财务管理学科建设提出了新课题。
我院以往的财务管理课程设计几乎是参考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而设定的,不仅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更没有体现专业方向。在“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高等教育中,定位模糊不清,没有侧重,而现代社会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才更是因社会的需要而有不同的分工。因此,如何在我院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进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对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合理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我院现行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间的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会计学和金融学知识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造成大部分高校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么偏重于会计学,要么偏重于金融学,而没有形成关于财务管理学的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以服务对象为基本研究内容,即以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为框架来设置课程。为了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部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又可以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
(一)公共基础课
开设公共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经济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有较扎实的汉语写作、数学、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基础和较强的应用能力。主要应设置思想品德、政治经济学、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哲学、计算机基础、财经应用写作、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二)学科基础课
开设学科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邻专业的基本知识,有较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这些课程应涵盖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与贸易、经济法规以及与财务管理专业相近的基础知识。主要课程应该设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会计、统计学、金融学、税法、经济法、会计信息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