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把“写”挤进阅读教学中去(一)

把“写”挤进阅读教学中去(一)

详细内容

阅读教学要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读写基本功。语文水平主要看读写能力,尤其是写的能力。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张田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这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一手抓读,一手抓写,如此而已。
现行教材每单元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长,学生练笔次数少,容易产生阅读教学与写作相脱节,弄成讲课是讲课,作文是作文两张皮的情况。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我们应在阅读教学的同时,针对所学的课文进行小练笔。“随文练笔”现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所谓“随文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现介绍我在教学中的几种“挤”法:
1.读中仿写――吸纳表达方式
“读文”是为了积累、吸收,“写文”是为了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读文”中吸收的思想观点、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可以对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仿写。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如教学《红树林》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按总分总的顺序来介绍红树林,在描写红树的外形特点时,从下往上,先写树干,再写花,教师有条理的引导,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让学生以这种按顺序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来介绍一种植物。再如教学《第一场雪》时,我引领学生细细阅读描写雪后景色的一段,总结写法,从概括到具体;先写色彩,再写声音;先写静再写动;先写远处再写近处。“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推开门一看……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一阵风吹来……。”这段话先概括写总景,再具体写了柳树和松柏,这一切都是静态描写,接着“一阵风吹来……”是动态描写。先写“白茫茫的厚雪”和“粉装玉砌的世界”是颜色,再写“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是声音。于是引导学生仿照这种方法写雨后之景,一段段精典文字便产生了:“大雨整整下了一夜。早晨,推开窗户一看,呵!好大的雨啊!山川、树木、房屋,万里江山全都焕然一新。远处的山显得更青了,近处的树显得更绿了,村边的河流显得更清了。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的‘露珠’,可爱极了。一阵风吹来,树叶哗啦啦地响,‘露珠’便飘然而落,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块块五光十色的雨帘。”多美的语言啊!多么生动的观感之作啊!这样的写作,谁说不是一种无痕的精彩?
从段落的仿写中能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
2.想象补白――感悟教材思想
抓住课文空白处,入乎其内,徜徉其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已有的知识储备,大胆发挥合理想象,还原空白,使空白处不再空白。这样不但加深其理解,丰富其语言,而且拨动其情感,丰富其感受。真可谓是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在学《草原》一课时,课文描绘了迎客、相见、待客、联欢等盛况,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补写一段送客盛况提示学生:他们会说些什么话?分别时的表情是怎样的?他们之间又会有些什么友好的动作?进行小练笔训练,填补了文本的空白。在学《为了他的尊严》一课第四自然段妇人让乞丐搬砖,“乞丐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妇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终于,他俯下身子……”让学生加写乞丐想些什么最后才作出搬砖的决定。
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参与的热情高涨,创造性被大大激活,学生愿写。想象力得到了训练,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