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一)
详细内容
作者:周亚东,郜浩凯,张俊杰,王宏兴,赵世波
【摘要】 目的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穿针手术治疗及其疗效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以来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3岁,平均8岁,左侧14例,右侧22例, 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术后3周后去除石膏,门诊拔除克氏针。 结果 随访36例,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5个月。优26例,占72.2%;良8例,22.2%;差2例,5.6%。结论 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创伤小,费用低, 固定可靠,可以获得良好的肘关节功能和外形,减少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
【关键词】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经皮穿针;肘关节
肱骨髁上骨折在儿童肘部骨折中最多见,约占肘部骨折的50%~60%〔1〕,该类骨折早期若治疗不当会发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关节功能障碍及肘内翻等并发症。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或石膏固定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反复多次手法复位仍明显移位,复位困难或复位后不稳定不易固定,再次移位。我院自2000年3月以来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3岁,平均8岁,左侧14例,右侧22例,受伤原因:摔伤18例,交通伤10例,其他伤8例。伤后就诊时间最短30min,最长5天,本组均无合并伤。
1.2 手术方法 对于肘部肿胀明显,入院后行上肢悬吊皮肤牵引,待肿胀消退后再行手术治疗,采用臂丛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者仰卧,在 C形臂X线机监视下,以了解复位及穿针情况,复位是由一助手握住伤肢上臂,另一助手握住伤肢前臂,并顺势作拔伸牵引,矫正重叠移位,在牵引下徐徐屈曲肘关节,肘关节屈曲90°,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透正侧位观察复位情况,满意后将2.0~2.5mm克氏针2~3枚交叉固定即可。穿针方法,复位后上臂与地面平行,肘关节屈曲130°,平行尺骨鹰嘴外侧经肱骨小头外侧穿入第一枚针,克氏针与肱骨纵轴约呈45°角,在第一枚针的近端穿入第二枚针并与第一枚针分岔,朝向内侧骨干皮质,所有克氏针一定要穿过对侧皮质。若复位不稳定,可考虑在外侧或内侧穿入第三枚针固定。在钻入内侧克氏针时,稍伸直肘关节, 术者左拇指触及内髁骨凸,在拇指前方穿入克氏针,避免克氏针滑入尺神经沟损伤尺神经。尽可能靠近皮肤将针尾折弯成90°角,距离折弯处2cm剪断克氏针,敷料覆盖针尾以保护皮肤,屈肘80°石膏托固定。克氏针应彼此呈分岔状,在骨折平面彼此间隔越远越稳定。克氏针不应在骨折线平面交叉,否则不能控制旋转,固定不牢靠,采用内侧克氏针固定时,应注意避免损伤尺神经。不要在肘关节屈曲位置上穿入克氏针,因为屈肘使尺神经前移靠近了进针点。对于典型的骨折,外侧两枚分岔的克氏针足以固定骨折,我们建议先从外侧穿入2枚克氏针,若仍感觉骨折不稳定,则从内侧或外侧增加1枚克氏针固定。若骨折线在外侧靠近远端,可能需要1枚克氏针从内侧固定。
1.3 术后处置 常规应用抗生素3天,术后第一周、第二周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情况。术后3周后去除石膏,门诊拔除克氏针,无需镇静剂,一般克氏针固定不超过3周,拔出克氏针后开始锻炼肘关节,防止肘关节僵硬。切忌反复被动性强力伸曲,以免使肘关节再度损伤。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2〕 优:肘屈伸受限10°以内,肘内翻5°以内;良:肘屈曲受限11°~20°,肘内翻6°~10°;可:肘屈曲受限21°~30°,肘内翻11°~15°;差:肘屈伸受限30°以上,肘内翻15°以上。
2.2 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本组无前臂缺血性肌挛缩、针道感染病例,发生肘内翻4例,骨化性肌炎1例,无克氏针断裂及滑脱病例。无神经损伤病例。结果:优26例,占72.2%;良8例,22.2%;差2例,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