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脱花煎协同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的机理研究(一)
详细内容
作者:邓高丕 孙冬莉 李道成
【摘要】 目的通过采用高倍显微镜、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药物流产的绒毛、蜕膜组织坏死率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A)蛋白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2(Bcl?2)的表达,探讨活血化淤,祛淤下胎的中药古方脱花煎协同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的作用机理。方法对在70例临床疗效研究中收集到的完整的药物流产标本25例(其中观察组8例,对照组17例),采用前瞻性的对照研究方法,检测两组的绒毛、蜕膜组织结构坏死率以及PA蛋白和Bcl?2的表达。结果两组的绒毛、蜕膜组织结构坏死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的PA蛋白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Bcl-2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脱花煎协同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可增加早期妊娠的绒毛、蜕膜组织结构坏死率,提高流产效果;脱花煎协同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可降低药物流产的绒毛、蜕膜组织的PA蛋白表达,促进妊娠组织细胞凋亡,提高流产效果;脱花煎协同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对药物流产蜕膜组织的Bcl-2表达与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组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脱花煎 米非司酮 米索前列醇 增殖细胞核抗原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2
经过阅读复习文献发现,对中药药物流产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临床疗效、减少副作用等方面的探讨,且中药的使用时间大多数是在妊娠组织排出后,目的在于缩短阴道流血时间和减少流血量〔1〕,鲜见对其作用机制方面的深入探讨。本研究采用活血化淤、祛淤下胎的中药古方脱花煎协同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观察其对早期妊娠的绒毛、蜕膜组织结构坏死率以及对细胞滋养细胞胞浆增殖细胞核抗原(PA)蛋白和细胞凋亡调控因子细胞凋亡相关基因-2(Bcl-2)表达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其终止早期妊娠的作用机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06?09~2007?02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就诊,要求药物终止妊娠者。所有研究对象严格按照下列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按SAS9.0系统设置的随机方法分组,对在70例临床疗效研究中(观察组34例,对照组36例)能完整收集到的流产标本25例按原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8例,对照组17例。
1.2 诊断标准①停经日数≤49 d,HCG阳性;②确诊为宫内妊娠(B型超声见到宫腔内有妊娠囊)。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42岁之间;③血分析正常;④本人自愿使用药物终止早期妊娠,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对米非司酮或米索前列醇过敏者;③可疑异位妊娠,妊娠剧吐者;④有生殖器官肿瘤或畸形者;⑤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糖尿病、甲状腺病、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⑥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者;⑦患者不合作,无法按方案进行者。
2 研究方法
2.1 服药方法
2.1.1 观察组(脱花煎+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组) ①口服米非司酮150 mg,服药前后均空腹2 h。②口服米非司酮后2 h,开始服中药脱花煎,2剂/d,共3 d,水煎服〔中药脱花煎组成:当归15 g,川芎10 g, 肉桂3 g(?服),川牛膝15 g,红花3 g,车前子15 g〕 。③48 h后口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服药前后均空腹2 h。
2.1.2 对照组(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组)服药方法同观察组①③。
2.2 标本收集及处理 将药流排出的绒毛、蜕膜组织,马上用10%福尔马林固定后,将所得到的绒毛及蜕膜组织,制作芯片,常规包埋,切片,备用于检测。每张切片中均有观察组、对照组,以保证检测条件一致。
2.3 检测方法 采用高倍显微镜检测绒毛、蜕膜组织结构坏死率;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PA和Bcl-2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判断:(-)无染色信号。(+)染色信号呈细颗粒状,棕黄色,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50%以下。(++)染色信号呈细颗粒状,棕黄色,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50%以上;或染色信号呈粗颗粒状、块状,棕黑色,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50%以下。(+++)染色信号呈粗颗粒状或块状,棕黑色,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50%以上。
2.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