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鼻的认识及其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详细内容
《黄帝内经》对鼻的认识及其对后世医学的影响余军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温州325000摘要以《黄帝内经》中对鼻的诸多论述为对象,就鼻的功能、鼻与脏腑的关系、鼻与经络的关系、望鼻形色诊法、五运六气对鼻的影响5个方面逐一进行探讨。
关键词《黄帝内经》;鼻;中医经·论著·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著作,系统论述了藏象、经络、腧穴、运气及部分疾病的诊治法等内容,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关于《内经》的脏腑学说,古今论述颇丰,但鲜有系统讨论眼、耳、鼻、口等“九窍”的文献,本文试探讨《内经》对“鼻”的论述及其对后世医学的影响。《黄帝内经》全文共有40余处论及鼻,对鼻的认识较为详尽,在鼻的功能、鼻与脏腑的关系、鼻与经络的关系、望鼻形色诊法、五运六气对鼻的影响等方面均有诸多论述。《黄帝内经》认为鼻并非孤立的器官,而是与人体各脏腑、经络甚至五运六气密切相关的“九窍”之一,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并为后世望鼻诊法及辨治鼻病奠定了理论基础。1鼻的功能鼻的功能与脏腑关系密切,《黄帝内经》对鼻功能的论述主要包括3个方面。《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张志聪注曰“:五气,臊焦香腥腐也……天位居高,而包乎地之外,故五气从外窍而内入于心肺。心肺居上为阳也,心荣色而华于面,故使五色修明。肺主声,故音声能彰也。”[1]《素问·五脏别论篇》曰“: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灵枢·口问》篇曰:“口鼻者,气之门户也。”可见鼻的功能之一是气出入人体的门户,是五气入藏于心肺的通道,故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素问·评热病论篇》谓:“劳风……治之奈何……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可见鼻的第二个功能便是作为病邪外出人体的通道。而后世温病学派认为温邪伤人,从口鼻而入,则进一步完善了鼻作为病邪出入人体之通道的观点[2]。《灵枢·脉度》篇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可见鼻的第三个功能是闻香臭,这一功能主要依赖于人体的宗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此亦有论述,他说“:肺主气,其经手太阴之脉也,其气通鼻。若肺脏调和,则鼻气通利,而知臭香。若风冷伤于脏腑,而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蕴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3]2鼻与脏腑的关系2.1鼻与肺的关系《黄帝内经》中关于鼻与脏腑的关系论述颇多,涉及肺、心、脾、胆、肾诸脏腑,重点则是其与肺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谓“: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在窍为鼻。”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审平之纪,收而不争,杀而无犯,五化宣明……其藏肺,肺其畏热,其主鼻”。在生理上,鼻为肺之窍,故鼻的司气出入、病邪出入、闻香臭等功能均与肺关系密切;在病理上,肺气不利,肺气虚,常会出现鼻塞、流涕、嗅觉不灵等现象,故临床上常把鼻的功能异常作为推断肺脏病变的依据之一。同时鼻的疾病也可从肺论治,如《灵枢·本神》篇谓:“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颃颡为鼻之内孔所在部位,与肺气出入关系密切,故《灵枢·忧恚无言》篇云:“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灵枢·寒热病》篇曰:“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因天府乃手太阴肺经穴。《内经》“肺开窍于鼻”等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鼻息肉云:“肺气通于鼻。肺脏为风冷所乘,则鼻气不和,津液壅塞,而为鼻齆。冷搏于血气,停结鼻内,故变生息肉”[3],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治疗鼻齆、鼻息肉方均由细辛、甘遂等温肺寒、逐肺饮之品组成,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对后世医学的影响极为深远[4]。2.2鼻与其他脏腑的关系鼻与心有一定关系,《灵枢·口问》篇云“: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脾的病变也可表现在鼻,《素问·刺热篇》云:“脾热病者,鼻先赤”;《素问·风论篇》云:“脾风之状……诊在鼻上,其色黄”;鼻与胆亦有一定关系,实热证的鼻病,多与胆经火热有关,如《素问·气厥论篇》有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据此原理,后世多用藿胆丸治疗胆经郁火所致的鼻渊[5];此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可见鼻与肾也有一定关系。3鼻与经络的关系鼻为经脉聚集之处,据《灵枢·经脉别论》《灵枢·经筋》12011年第24卷第6期Gansu Journal of TCM,2011 Vol.24 No.6《黄帝内经》对鼻的认识及其对后世医学的影响余军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温州325000